首页 > 外汇 > 币种专区 > 其他币种 > 应对弱美元冲击 制度宜主动求变

应对弱美元冲击 制度宜主动求变

中国证券报2011年09月02日08:58分类:其他币种

核心提示:整个八月,全球都将视线集中在8月10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会议以及8月26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讲话。最终,这两起重要事件透露出的信息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松”和“久”,即持久的宽松货币政策。在政府缩减开支降低财政赤字的同时,美联储保持长期的宽松货币环境,既可以帮助政府减赤,又可以保证经济复苏。然而,这种政策组合对全世界而言,无疑是不负责任的风险转移。

  整个八月,全球都将视线集中在8月10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会议以及8月26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讲话。最终,这两起重要事件透露出的信息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松”和“久”,即持久的宽松货币政策。在政府缩减开支降低财政赤字的同时,美联储保持长期的宽松货币环境,既可以帮助政府减赤,又可以保证经济复苏。然而,这种政策组合对全世界而言,无疑是不负责任的风险转移。

  首先,这意味着美元币值在全球范围内将持续低迷。美联储不断释放货币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美元供给过剩,在全球贸易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交易媒介过量供给无疑将对全球贸易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性泛滥意味着美元币值在国际支付结算当中的价值将会继续走低。这说明,即使全球其他货币内在价值不发生变化,汇率价格也会因为美元中介贬值而提升。即使盯住“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也会在美元贬值导致“一篮子”货币升值的情况下,承担更大的升值压力。

  其次,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存在长期的利差套利机会。8月美联储FOMC会议声明当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点,是采用明确的观点表达超低利率的长期性。这段历史上最长的低利率持续时间,将使美国国内与全球业已存在的利差空间成为显而易见的长期套利机会,无疑将使更多的套利资本离开美国,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而言,美国奉行的长期低利率政策,将明确中美两国巨大利差逐渐成为一个长时间存在的客观事实。

  在汇率升值和巨大利差双重套利机会长期存在的背景下,中国无疑将会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这将导致国内流动性增加,削弱前期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此,应对可预见时期内美元的持续宽松政策,需要综合性的制度改革措施。

  第一,对待国际短期流动资本,“堵”之外还需增加“疏”的手段。美联储释放信号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是长期和持久的选择,因而全球范围内美元泛滥的流动性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事实。在汇率和利率均存在套利机会的情况下,“热钱”流入是一种追逐利益的必然。在目前的结售汇制度背景下,货币投放当中的外汇占款将会持续增加,这不仅会弱化上半年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还会进一步增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与国务院下半年进一步稳定物价水平的要求相悖。如果为了国内金融安全而坚持强制结售汇制度,那么就需要在“堵”的同时扩充境外投资渠道,增加“疏”的策略。

  第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应加快步伐。增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当中的使用频率,是一种非常好的疏导策略。一方面,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可以回避国际贸易中的美元中介,规避了美元持续贬值的风险,避免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不断下降所导致的无谓贸易损失。另一方面,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可以减少国际贸易获得美元产生的外汇占款,避免出口增加导致国内流动性增加,进而产生货币供给供大于求的问题。

  第三,保障对外金融资产安全和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外汇资产在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虽有利于人民币汇率改革过程当中的风险控制,但随着美元贬值长期趋势的确立,应在保证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安全的情况下调整对外金融资产结构,使其尽可能多元化。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一般认为对外金融资产当中最为安全的就是对外直接投资。更为关键的是,对外直接投资给国内多余资本提供了流出渠道,在“热钱”必然选择流入国内的情况下,有更多国内资本借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契机投资海外,并保持国内融资规模的总体平衡。

  综上所述,FOMC的会议声明已将市场关注焦点从美国政府的债务赤字和违约可能转移到持久宽松的货币政策上,而且,这一货币政策将有效帮助美国政府缩减赤字同时刺激美国国内的经济增长。然而对全世界而言,无疑是不负责任的风险转移,正如那句“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是你们的问题”,问题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在可预见的长期内,美元持续低迷是一个必然,这对人民币汇率、对外金融资产乃至我国的金融安全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更为关键的是,我国的国际金融制度改革已不是一个“能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和“不得不”的问题。

  

[责任编辑:山晓倩]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