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 > 非遗资讯 > 蓝皮书:人口微少民族“非遗”保护存在“传承人少”困境

蓝皮书:人口微少民族“非遗”保护存在“传承人少”困境

中国网2016年12月15日16:37分类:非遗资讯

核心提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6)》新书发布会暨中国民族发展研讨会”于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6)》新书发布会暨中国民族发展研讨会”于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

蓝皮书认为,文化部门及当事民族人员常常谈到,民族人口微少,意味着文化传承人更少,而传承人年龄一般较高。由于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在与其他文化交融、碰撞过程中,最容易丢失甚至消失。这恰恰是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不同于人口众多民族的特点与特有困难。一个历史老人的去世,很可能意味着一种或多种传统文化因子的消失。

据了解,黑龙江省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猎民村的莫秀英老人不幸因病于2008年春天离世。当地人都觉得,这位老人的去世,这个村会鄂伦春族传统技术的人是没了(或是没有可以和她相比的人)。

另据调查,“使鹿鄂温克人自1997年最后的萨满去世,至今还没有萨满,陈巴尔虎旗有两位萨满,鄂温克自治旗有五位萨满,这七位萨满的平均年龄大概在5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已经70多岁。

还有老人表示,由于狩猎生产方式的消失,狩猎文化已在鄂温克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基本消失,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狩猎文化也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传统狩猎工具如地箭‘阿郎嘎’、弓箭‘波勒’、扎枪、鱼叉‘黑兰克’、鱼钩‘敖鲁库’、大刀‘乌特根’、小刀‘靠套’等已无人会制作,懂得滑雪板‘金勒’、桦皮船‘佳乌’、鹿哨‘乌勒翁’等制作的也只有三四个人,完全懂得传统狩猎习俗的只有一两个老人。”

另外,赫哲族依玛堪“只能靠口头传承,而赫哲族有没有自己的文字,能用本民族语说唱的艺人已寥寥无几,而且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目前已找不到能用本民族语完整说唱一部依玛堪的艺人。而种种原因导致年轻人大多对学习和传承本民族传统口头技艺兴趣不大。因此,口头技艺存在人亡艺绝的危机。”而“由于现代流行歌曲、卡拉OK、电视、电话的广泛普及,鄂伦春民歌失去优势。目前乌鲁布铁猎民村的内淑梅老人,还能用鄂伦春调完整地唱几首民歌”。

[责任编辑:赵珊珊]